家校互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成长 > 家校互动 > 正文
地震小常识
发布日期:2013-05-10    作者: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地震 地震就是地动。火山爆发、岩洞崩塌以至重的东西掉在地上,地面都会震动。这种振动不会引起破坏,或者只引起局部破坏。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全球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强烈地震都属于这类地震。 那么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原来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实心的椭球体,这个椭球体象个鸡蛋一样,由三层组成,最里面的相当于蛋黄的叫地核,那里温度高达摄氏五千度,中间一 层相当于蛋白的叫地幔,上面一层相当于蛋壳的叫地壳,厚约三十至六十公里,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壳上面是空气、水、表土等等,是我们生活的场所。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岩石破裂而产生的。地球自己转动和绕着太阳转,内部的物质也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表层经常受到内部高温、高压、气体膨胀和天上各星球作用力的影响,便产生一股推动岩层运动的巨大力量,那些岩层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变形而弯曲、折皱,如果力量再大,岩层承受不了,就会断裂错动,产生一种振动波,向四面八方传播。这就是构造地震。 世界上一年大约要发生五百万次构造地震,其中人们感觉到的占百分之一,即五万次,能造成破坏的约一千次,造成大破坏的只有十几次。   2、震源和震中  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位等构造变动的地点,也就是地震发生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各地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其中震源正对着地面的那一点,也就是地面距震源最近的地点叫震中。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就是震源深度。地震影响的范围和地面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都与震源深度有关。一般说震源浅,造成的破坏程度大;震源深,造成的破坏程度小。 3、震级与烈度 每次地震发生后,公众首先想到的问题是“这次地震有多大?”用专业的语言问就是“这次地震是几级?”也有人问“这次地震我们这儿是几级?”地震的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震级反映的是地震能量的大小,震级大小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算出来的。而烈度是表示地震时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尺度。按破坏程度的大小划分为12个度。烈度是依据客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现象,如人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地形改观等来判断。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是因地而异。一般震级为5级的震中地区烈度6~7度。1~5级(也有一 种划分1~4.5)称小震或弱震。其中1~3级地震只能用地震仪器测得,叫无感地震或微震。3~5级地震系人们所能感觉,叫有感地震或弱震。5~7级(或4.5~6.9) 叫中强地震。5级地震的震中地区,一类建筑物(指简陋陈旧建筑物)开始倒塌。7级以上地震叫强震或大震。7级地震的震中地区三类建筑物(指钢筋结构)开始倒塌,并且出现地面裂缝。8级以上地震,一般称特大地震或巨大地震,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8.9级特大地震。震级每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一 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投掷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向广岛的原子弹400颗。 4、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来自地下的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晃动。类似闪电与打雷,有一个时间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应尽快做出防备。感觉上下颠簸到左右晃动的时间差越大,地震震中离我们的距离就越远。 二、地震的分布 地震既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是可寻找的。全球地震的分布主要有三条地震带,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是环太平洋沿岸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全球30%的地震灾害(尤其是浅源地震),也集中75%的火山灾害。除上述两个地震带外,我国多数发生的地震是板内地震,其活动也有一定分布规律,主要有东北 、华北、华中、华南、新疆、青藏、台湾、南海等8个地震区,在这些地震区中分布有25条主要地震带。它们主要集中于阴山——天山、六盘山——甘孜、太行山东侧以及唐古拉山 ——祁连山。就福建而言,主要有滨海地震带、长乐——诏安地震带、政和——大埔地震带、崇安——武平地震带。从历史地震统计来看:地震活动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在一段时间内 ,地震发生得多而强,叫活跃期;在另一段时间内,地震发生少而小,叫平静期,这说明地震的发生是有周期性的。 三、地震灾害及其特点:     一次地震造成的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直接灾害是由地震本身直接引起的,主要是强烈的地震动使建筑物遭受破坏,房倒屋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 损失约占所有地震灾害损失的95%,比如说,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7.6级地震时建筑物遭受严重的破坏就是直接灾害。 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强烈地震发生后,由震动的破 坏后果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例如:地震会引发火灾、水灾、海啸、滑坡、泥石流和毒气、细菌、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就拿由于地震引起的火灾来讲吧,多半是在房屋倒塌后火源 失控而引起,同时由于消防系统受到破坏,使火灾更加难以控制。(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全市50多处起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灾损失比直接地震损失高三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地震破坏引起火灾的例子非常多。1923年9月1日中午,正当人们普遍生火做饭的时候,日本关东平原突然发生了8.2级地震,大地震动翻倒火炉,仅东 京就骤然引发火灾120多起,由于社会功能和消防设施遭到破坏,这些零散的火灾逐渐蔓延,最终汇集成两条巨大的火龙。不但火势无法控制,而且大火形成的强大上升气流又转变 成龙卷风,把成百人卷上天空。侥幸躲过火烧和龙卷风的人们,也因烈火耗尽了当地空气中的氧气,缺氧窒息而死。大火持续了三天两夜,5600人葬身火海,占地震死亡总人数的 40%。     诱发灾害是地震所引发的社会性灾害。主要有瘟疫、冻害和饥荒等,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83万多人,其中直接死于地震的有10多万人,震后死于瘟疫和 饥荒的竟高达70多万人。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我国,这类灾害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严重,但由于社会的文明发达还会带来象通讯事故、交通事故等,这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损失。     从地震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震灾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地震孕育过程虽长,但往往在瞬间几秒钟之内突然爆发,造成巨大灾害,使人猝不及防。 2、影响面广。一次大地震,社会影响较大,往往使几十至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受灾,波及的范围更要大得多。 3、持续时间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续很长时间;二是由于破坏大,使灾区恢复或重建需要的时间延长。 4、具有某种准周期性。一般来说,同一地点或地区要相隔几十年、上百年或更长时间才能重复发生。 5、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灾害严重。仅就我国来说,除江西、贵州以外,都有6级以上地震记载,有些地震活跃的地区是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这就使地震造成 破坏和损失更为严重。 6、次生灾害严重。城市中的地震火灾,农村中的地震水灾,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等尤为严重。 7、地震灾害和损失与社会和个人的防灾意识密切相关。社会防灾意识强,平时注意防灾知识教育,认真做好抗震设防提高防灾能力,在地震时能有所准备地及时抢救,震后能正确实 施各项救灾预案,可以大大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反之,则损失严重。 四、地震谣言及其识别     地震谣言也是一种“地震灾害”,它会造成人心恐惧和社会不稳定。地震谣言的传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影响尤其严重。如1980年2月香港《明报》发表了一篇“勘探石油发现地下是空旷大洞,闽南地区盛传大地震”的报导,就是这一毫无科学依据的报导,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应,一些侨胞纷纷给国内亲友来电来函附来剪报,汇来款项,劝其外逃避震,导致不少人停止建宅,提取存款,抢购物资,宰猪杀鸡,认为“逃命要紧”。有的外商,侨胞取消来闽洽谈生意和旅游,使工业和外贸产值下降;1987年2月,某些外电又讹传“泉州市要发生8.2级地震,又使闽南产生了一些动乱,华侨大学一些侨生纷纷离校,幸亏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很快平息了地震谣传,安定了社会秩序。 如何识别地震谣言呢?其一,我国《防震减灾法》规定: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关于短临预测意见应报县级以上政府地震部门按照规定处理;其二,从地震科学研究,目前全球的地震预报尚未过关,能作出临震预报的十分少,而且需要多种学科的专家,利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地震微观和宏观前兆及其它地震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才 能作出,如果社会上流传某地要发生大地震,内容具体且确定,一定不是可靠的消息,大家不可相信。 五、地震前兆 事实表明,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这些在大地震前短时间内出现,能够预警强烈地震即将来临的地震宏观现象,叫地震宏观前兆。了解地震宏观前兆对人们紧急避震,自救互救,安全脱险都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效果。 (一)  动物异常 蛇、鱼、鸟、鼠等动物被称为地震“活仪器”,它们通过某些感觉器官,感受到震前从地壳深处传来的声、光、电、磁、热等变化,造成复杂的反应,或兴奋型异常(惊慌不安、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或抑制型异常(行为迟钝、发痴发呆,不知所措)。 鼠类异常反应来得最早,大老鼠成群结队叼着小老鼠乱跑,黄鼠狼大搬家。大小家畜如狗乱叫狂嚎、上墙上房,有一农民家的狗跑进屋内,把睡觉的主人咬起来,主人把它打走后,刚一躺下,它又来咬,主人生气,边追边打狗,恰好这时地震发生了。猪不吃食,羊不进圈,猫乱抓乱挠。马、牛不吃料或乱奔或发呆。鸡、鸭、鹅惨叫不停等等动物的异常反应常与地震活动有密切联系。 鱼类震前的表现,成群漂浮,有的发呆,有的翻白,有的佯死,有的倒立水中打旋,或者跃出水面,家养的鱼乱蹦乱跳,有的还发出尖叫声;海蟹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海岸,一动也不动。 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二)  植物预兆 科学家在研究我国近20多年发生的地震时发现,每次地震发生前,植物都出现过异常情况。1970年宁夏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当地的蒲公英初冬季节居然开花。1976年辽宁海城地震,地震前两个月,那里许多杏树提前开了花。四川松潘地震前夕,该地区竹子突然大面积开花,玉兰也再次开花,桐树大量枯萎。某些植物对地震的反应是有代表性的,其中含羞草的反应较为典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是张开的,到了夜晚叶片逐渐自动闭合。然而,科学家发现,地震前夕,含羞草显得有点反常:白天它的叶子紧闭着,夜晚叶片反而半张半开了。地震发生时,含羞草的小叶全部张开了。 (三)地形变震前会有地形变化,如垂直升降、水平位移、地面倾斜等。 (四)地下水异常 民间有这样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发浑,又翻花;水打旋,冒气泡。见到了要报告,群众齐预报”。 (五)地光、地声 从北京开往旅大的列车,在漆黑的夜空突然闪出三道耀眼的光束,司机说:“不好了,这是地光”,立即紧急刹车,待列车减速后,地震发生了!就这样列车和旅客才幸免于难。地光伴随有强烈的地声,“无听见狂风吼,无云听见雷轰鸣”,其声或像山洪暴发,或飞机轰炸,又像山崩地裂,又像炮弹爆炸。 六、震时如何避震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1.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学习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有秩序地撤离。地震时,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乱跑或跳楼。 2.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3.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行驶的车辆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5.楼房内人员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时,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也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空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6.在商店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总之,地震来了怎么办?首先和重要的是沉着冷静,利用很短时间判断一下,地震的大小和远近,一般震级大振动得大,近震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以上下颤动为主,远震上下颤动不明 显,以左右摇晃为主。如果是远震和小震可不必外逃。其次要运用平时积累的地震知识正确避震,见到耀眼的地光后,一般有10多秒振动到震后10余秒才会倒房,一般是外墙先倒 (外墙、中门、窗门最先),要利用这几十秒钟时间,迅速打开门户,关闭电源、火炉(煤气),以免引起次生火灾,然后寻找较安全空间避震,即内墙,墙角结构复杂的小开间、卫 生间、厨房等或者坚实家俱底下躲避,要注意保护头部;如果是在外面的,应尽量避开高层建筑、高压线、悬崖陡坡;在电影院、教室等公共场所的,尽量躲在椅子下、桌子下、柜台 两侧。选择避震方法要根据实际条件而定。千万要镇静,不要盲目跳楼或盲目外逃。 事例1:1992年12月27日山西省某地发生4.1级有感地震,震中区的个别建筑物仅有轻 微损坏,根本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但却发生了盲目外逃造成的悲剧。地震晃动一瞬间过去了,但当地一所中学有位老师在震后大喊一声“地震了”!于是整个教学楼里乱作一团,惊慌 失措的师生们一齐涌向楼梯,蜂拥外逃。拥护的人群使楼梯严重超载,突然折断,造成重伤3人,轻伤15人,还有一人从三楼跳下,幸亏被树挂住而未丧生。 事例2: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西发生6.4级地震,有一位老师指挥学生在 课桌下就地躲避,震后有秩序地带领学生撒离教室,全班学生无一伤亡,一时被传为佳话。 七、震后自救与互救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抢救,对于减少震灾死亡人数,意义重大。从历次地震救灾经验看,破坏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可达95%;2 4小时内救活率为81%;48小时内救活率为53%;72小时内救活率仅为36%。由此可见,地震后及时组织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说自救,自救就是指人们被埋压之后,应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及时排除险情,保存生命。我们从大地震幸存者的经历总结出:自救中最重要的经验是:镇静、除险 、求救。自救的过程主要包括自我除险和求救,但“镇静”在自救中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贯穿自救的全过程,它既可保存体力,又能寻找最可行的方法进行自救,实际上这是对人们心理素 质的考验。 其次说互救,互救是幸免于难和脱险的人员,对亲人、邻里和一切被埋压的人员的救助。在外援队伍到来之前,家庭和邻里之间应当自动组织起来,尽快抢救被埋压人员。这时,因被埋压时间短 ,被救者的存活率最高,救助工作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应当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和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 互救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1、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器物的声音。 2、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再次受伤。 3、抢救被埋人员时,首先应使他们的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4、对于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和食品,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5、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人员,切勿生拉硬拽,要慢慢移动,用硬木板“担架”送到医疗点。 八、如何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直至今天,人们还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而只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尽可能减轻地震造成灾害。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有三: 1、预测预防。在震前进行预测预报,提前进行防震准备。特别是在作出临震预报后,立即组织群众尽快撤离建筑物,并采取措施,防止火灾、水灾、毒气污染等次生灾害,最大限度 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抗震设防及加固。对新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加固旧有建筑物,做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安全经济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抗震措施。我县抗震设防标 准的烈度原来划属7度区,新标准以地震动参数作设防标准,换算回烈度在7~7.5度左右,也是说,新标准要求我县的抗震设防水平比原来有所提高。 3、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情况下,及时有效地进行救灾,抢救受灾人员和财产,防止灾情扩大。 减轻地震灾害不仅需要地震部门、城乡建设部门、民政部门努力工作,而且需要卫生、物资等几乎是一切部门,以及地方机构,军队、社会各系统、各阶层和广大公众的积极参加,密切配合。 总之,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自然灾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目前人类还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