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发展 > 教师培训 > 正文
“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
发布日期:2012-05-30    作者:
【摘要】李光耀当政时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伦理教育,时间一久,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对此,新加坡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他们于2004年提出“少教多学”的革命性口号,并且逐步推行与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关键词】:新加坡教育;少教多学 一、背景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执政期间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东亚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编写了一套《儒家伦理》的教材,并于1985年在国内各校全面施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撰成课本,并在学校里作为道德科目进行教授的国家。[1]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确实带来多方面的显著成效,它使人们更加谦和通达、重视家庭、注重学习、以礼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来。在新加坡,优秀的人才几乎都进了政府,身体力行了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可安逸稳定的工作也使这些高材生逐渐丧失了冒险精神。对于一个面积狭小,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来说,长此以往,其国际竞争力必将逐步丧失。与此同时,私有企业招募不到优秀的人才,其企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必将逐渐降低。[2]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教育现代化具有“压缩式”的特征,即“压缩的现代化”。[3]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两三个世纪才得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几十年便得以完成。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应试”的目的性很强。学生在拼命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身心、创造性等的全面发展,严重者甚至沦为学习机器。 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优胜劣汰”的筛选规则。仅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是只会机械学习、缺乏创造力根本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末,新加坡政府认识到教育危机的严重性,逐步颁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图培养新时代的新加坡公民,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TSLN和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学校,学习的民族” (Thinking School,LearningNation,TSLN) 。该项计划强调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够始终具备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它旨在将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新加坡成为卓越教育的中心。这项计划为新加坡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之后,新加坡教育部又于2003年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而此举正是针对当代社会时弊而为。 2004年国庆大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国教师教得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即“少教多学”(Teach Less,Learn More,TLLM)。“少教多学”并非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教师要精选课题、缩减冗余,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个课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只要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每一个人都能够进行个人意义上的知识再生产。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贪多求全,则最终必然如蜻蜓点水般只触及知识的表象。“少教多学”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上,以便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改进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主导下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早在1941年,Sir Richard Livingstone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这里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详情见Mission and Vision Statement.http://www.moe.gov.sg/corporate/mission_statement.htm#vision。 详情见Teach Less,Learn More. http://www.moe.gov.sg/bluesky/tllm.htm。 引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研究院的Guy Claxton教授在2006年11月举行的英国专长学校联合会全国会议上发表的题为《深度学习:我们能够拓展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吗》的演讲。)解决问题的学习。[4]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新加坡“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Seymour Papert (1998)认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 DavidMiliband(2003)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毫无疑问,他们对深度学习的相关阐述,正是新加坡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三、实施与发展 2005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计划讨论会上,部长尚曼达发表了题为《追求质量:自下而上的创新,从上到下的支持》的讲话。目的就是要围绕“少教多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将原有的以效率为驱动力的教育体制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学习中的选择和机会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一新型教育体制中,要增加更多的流动因素,譬如,使学校的课程和分流体制更具弹性,介绍一些发掘学生潜能的新途径等。所有这些,都在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非纯粹为了应付当前的考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新加坡政府追求的是让学生各尽其能,在本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能实现才能发挥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少数的精英。 此次改革,要求必须认识到每所学校都各具特色,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方法永远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而学校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十分有利于他们创新发展吸引学生的新方法。他们必须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以及怎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所以说,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学校特殊需要的新课程,以及给予学生的新的选择和机会,这一切的求质创新都是从基层开始的,是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而非忽略学(引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研究院的Guy Claxton教授在2006年11月举行的英国专长学校联合会全国会议上发表的题为《深度学习:我们能够拓展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吗》的演讲。引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研究院的Guy Claxton教授在2006年11月举行的英国专长学校联合会全国会议上发表的题为《深度学习:我们能够拓展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吗》的演讲。)校实际与学生兴趣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政府的角色,是要提供从上到下的全面支持。这其中包括两股关键的推动力:一是要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1、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少教多学”试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感动学生的心灵并吸引他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要使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上述预期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去反思,去实践,进而和学生进行互动。鉴于以上原因,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教师和学校领导全方位的支持。 (1)减少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从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削减从小学和中学的低年级开始逐步进行。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削减10%-20%,削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O水平”(Ordinary Level)测试的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削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 目前,新加坡已经有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在内容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采用案例研究、电影剧本分析等方式进行开放式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而非单纯地复述事实。通过这些过程,学生在使用技能的同时对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还有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努力发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机器人、演讲与戏剧等),促进学生社会性与身心的共同发展。 (2)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一方面,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提高师生比例,向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每周再解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而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次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会设立此种顾问。另外,教育部还会招募更多的助教。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尤其针对新教师。新加坡教育部将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卓越中心,供教师们用于分享实践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再者,还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吸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精华。所有的一切,都旨在帮助教师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式来设计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培养优秀的学校领导。欲使所有的改革顺利实施,毫无疑问,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正确方向,鼓励教师创新,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方法。而教育领导发展中心就是要对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水平、系统化的监督,旨在加强现任以及未来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   2、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 只有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有助于学生施展各种天赋才能。因此,新加坡政府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也是成就高水平的教育所必须的。在这些创新科目中,有的是以学术本质为内容,而更多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它们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众所周知,新加坡有一套严格的教育分流制度。学生在进入中学时按照成绩分为四年学习组和五年学习组两个组别。四年学习组在第四年末要经历一个“O水平”(Ordinary Level)考试,以便再根据成绩高低进入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五年学习组在第四年底要参加“N水平”(NormalLevel)考试,其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升入中学五年级继续学习,完成一年学业后参加“O水平”考试。[5]以前,中学“O水平”考试的科目都有严格的设置要求,而从2004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允许一些学校在“O水平”考试的常规科目之外开设一些其他科目。到2006年,已经有12所学校开设计算机、戏剧和经济学课程。而且,从2007年开始,五年学习组学习普通学术课程的学生中,一些优秀者可以跨越“N水平”考试直接在第五年底参加“O水平”测试。如此一来,可以释放出其准备“N水平”测试的时间,以便更好地从“N水平”考试课程向“O水平”考试课程过渡。 四、成效 2007年“少教多学”的研讨会上展示了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的实践和创新。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一种教师自我反省的文化氛围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少教多学”强调的是一种团队效应,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部三方参与,共同审视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年2月,新加坡共有29所“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少教多学”的"ABCs"。 "ABCs"在此一语双关。一方面,在英语中,"ABC"代表基础知识,即这29所学校是实施“少教多学”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ABCs"各个字母都有其特定含义, A 代表"Advocaters"——拥护者。每个学校都需要“少教多学”改革的拥护者。学校要发掘、支持并培养这些新生力量。使他们成为实施这项改革的中坚力量。B代表"Backing"——支持。教师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支持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使他们突破瓶颈的限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创建实践社区,以及搭建合作伙伴关系。C代表"Capacity Creation"——能力创建。学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努力扩大拥护群体。纵向为不同年级之间的发展,横向为不同科目和部门之间的发展。D代表"Demonstration"——展示。对于成功的实践,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不仅是在校内,学校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提供证据解释其有效的原因和实施的办法,并与他人讨论其过程,以此来论证其有效性。从中也可以发现易犯的错误和隐藏的危险。综上这些涵义代表了这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经验。 在“少教多学”的改革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例如,圣婴女校(大巴窑)通过分组的方法让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华民小学通过开展“交流母语”项目,让学生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交流,以此来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融;中正中学重视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让学生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落伍,同时努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蒙福小学组织学生通过旧物义卖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通过了解动物保护协会、与动物交朋友、设计标语、组织安排义卖活动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 “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它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力图通过创新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塑造学生性格。“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正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教育的意义由此而生。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