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生学情分析
发布日期:2012-05-30
作者:
一、深入了解学生,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
课前我们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或部分掌握目标中要求学会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学生间的差异如何?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前的起点能力是什么?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哪些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传授?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前的师生谈话、作业分析等方法获得。有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开放式的情境,从情境反馈的信息中了解起点;有时可以在课堂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随时捕捉学生的现实情况。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做到“以学定教”。
二、调整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
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因此,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灵活地处理教材,不要被教材束缚了手脚。对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教师无法完全照搬,而必须在学生已经具有并自主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即时重组和改造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提高教学效率。以学生的现实起点为基础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度、准确的开发是有必要的。
很多数学知识没经过课堂学习,有的学生已经会了,但是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是不系统的,模糊的。学生的这种“会”还只是一种相对低层次的“会”,是缺少数学化思考的“会”。如果教师认为学生会了就不用“教”了,那么学生就会缺少探究发现知识的活动经历,缺少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理解和构建。因此,强化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依然是课堂探究的主要内容。如“直线的认识“,直线是直的线是学生的知识起点,如何使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得丰富而生动,我们可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呈现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所长的场景,使定义与直观形象和感觉经验结合起来。再如“分数的大小比较”,如何“理解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出几组分数,用准备好的学习材料表示并比较大小,验证规律。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能直观地表现知识的内在意义,促进知识的理解,更有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接受过幼儿园及家庭的教育,很多知识已经有所知,作为我们教师应该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寻找一些策略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再现,而应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提高,着重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开发未知世界,以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
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让学生们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这种知识展现对于学生来说是激动人心的。当他们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与老师的时候,他们是在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并且,他们会以极大的热忱,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尽其所能告诉老师和同学,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而老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抓住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面对问题,不论是起点高或低的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探究行列。因为他们愿意享受这种因学习而带来的被重视的快乐。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教师在把握学习起点时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同一学习内容来说,有时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而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会低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这时,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在学习新知前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补救。那么,如何补救呢?在每一次学习新知识之前,都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同时提出一些具体的预习要求,一般情况下可以这样要求的:(1)你知道这一部分讲了什么知识?(2)你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解决?给学生每人准备了一本预习本,学生每次预习之后,将预习的主要内容、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解决的过程、还想解决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通过课前预习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困生给予个别补救。通过补救,使他们尽量接近或达到学习的逻辑起点,从而使其在课堂上能进行有效地学习,逐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并且得以顺利地转化。
2、对于同一个学生个体来说,由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就不同的学习内容,其表现出来的现实起点有时低于学习的逻辑起点,但有时却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这就提醒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不能预先简单地将学生划定为A、B、C等,而应在学习某一新知前找准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适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自己较习惯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
三、精心预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确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准确估计到,这样,教师的主观猜测和学生的“客观”水平之间便存在了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充分预设学生课堂生成情况,在把握每一教学环节具体目标的前提下,能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对数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并把学生现场生成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师展开引导的出发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将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现实起点的生成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关注学习起点应该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一种自学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