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工作计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管理 > 工作计划 > 正文
白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
发布日期:2016-09-08    作者:白鹤小学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示精神,根据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有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文件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如下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育人为本,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努力培养中小学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时间规划

贯彻、落实当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目标,积极发展,不断创新。为此,学校制定三年(2016年—2018年)发展目标。

三、总体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家长、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各种有效的辅导、帮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阶段目标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6学年):贯彻上海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阶段(2017学年):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落实硬件配置及相关保障,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第三阶段(2018学年):根据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指标,全面开展工作,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各项指标。

五、年级目标:

一年级:培养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会和同学、老师友好相处。

二年级:学会和同学、老师友好交往,感受在班级集体中学习、活动的快乐,培养尊师守纪的意识。

三年级:乐于交往同学、老师,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培养主动参与和自我表现的能力。

四年级:培养集体观念,不怕困难,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五年级:培养学习、生活中的处事能力和责任心,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六、具体措施:

学校从六个方面逐步深入开展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取得理念创新和行动创新实质性的突破。

1.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四或五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心理辅导课,使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审定通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此外,班主任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每班每学期至少开设1节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团会活动。

2016—2018年,探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形成班级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实施激励机制,鼓励创优争先。

2.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2016年,依托“构建自主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在本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能力。

2016—2018年,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锤炼独立、坚持、批判、挑战、进取、合作等个性特征,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2016年,设置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给学生提高调节心理的场所,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适应社会环境。健全“知心哥哥”及“心理辅导老师”工作机制,实施同伴互助,帮助困境学生群体度过心理危机,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对待人生。

2016年,进一步完善和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橱窗、心语信箱,“心灵之约”广播栏目、“心之桥”校报、班会课等途径和阵地,形成立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2016年,创新家长学校工作,完善家委会章程、制度、公约,在家庭教育中积极渗透心理辅导。聘请辅导专家做客心理咨询室为家长提供咨询指导,定期进行家长培训活动,切实提升家教水平。

5.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2017年,实施“快乐中队”行动研究主题活动,开展“中队干部影响力”团队培训,关注队员的心理发展和情感倾向。创编学校、班级“校园心理剧”,让队员在情境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2018年,创新“家教结合”工作模式,时时处处凝练、提升集体活动的教育品质,打造品牌德育活动。

6.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2016—2018年,全面实现教师心理健康科学、规范研究,加强师德教育、礼仪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研究。在教育工会团队活动组织中,有效提升教师身心健康水平,实现教育资源整体最优化。

七、保障机制

(一)完善工作制度

1.学校完善教育科研工作机制并使之常态化,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程。构建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2.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列制度,完善《心理辅导活动室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方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考核方案》等系列制度,实施学校、教师、班级“三级”管理机制。

3.制定年度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六项工作”职责,形成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态势,将班级团队建设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年内大力实施校本师资培训工作制度,实施“名师带动”和“课堂观摩”示范行动,使每一位班主任都能熟练进行心理主题的班队会教学,其他任课教师在学科渗透教学中取得突破。

(三)环境设施建设

1.2016年,学校完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活动设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图书角”,营造和谐、舒适、温馨的人际环境。

2.2017年,建设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活动室、团队活动室、心理阅览室和资料室等,提供全面的硬件保障。

3.2018年,优化学生心理活动场所,配备教师心理训练设备和软件,营建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八、评价效果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工作通过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体系、社会家长评价体系“四级”进行,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三项原则”,主要在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过程中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

2.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和人格修养,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学生,实施学生评教、评校,家长评校机制,达到及时反馈、矫正。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