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发展 > 校本研修 > 正文
“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案例
发布日期:2020-06-16    作者:白鹤小学

白鹤小学 周丽娟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下面就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中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上建立学法的指导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课堂的重点之一,通过半年多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小老师提醒领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学生能够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来学习掌握一个生字词,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已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字词教学。至少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生字词时,不再是以往老师填鸭式的灌输,而是通过不断的累积,由老师对他们的学法指导后,让他们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积极地去学习。

二、课堂上体现出鲜明的语文能力训练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重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师点拨、引导自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课前要对教材、学生作深入研究,更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语言实践。

片段一:联系文章的前后内容想象:

乌鸦瞥了狐狸一眼,不作声,它心想(                      )。

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不作声,他有些动心,但心想(           )。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心想(                )。

这里,我紧抓乌鸦的想法,点拨,引导,让学生思,让学生答。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他们打开想象的闸门,他们便纷纷踊跃举手,说自己想说,课堂的主人正是他们。

三、注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因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底子、自己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灵活性。

片段二:师生合作读完课文后,我尝试着问:“现在你能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1:我觉得狐狸很“聪明”,他用自己的话语打动乌鸦,让乌鸦开口。

2:我觉得狐狸很狡猾,它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尽拣好听的说,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诚意的赞扬,而是在欺骗乌鸦。

3:我觉得狐狸很有“耐心”,在乌鸦不理睬自己的情况下,察言观色,一次次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

对于学生自己独特的看法,我首先给予肯定,但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是不可取的,我们坚决不能学习。

四、注意课内外结合,勇于探索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这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倡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勇于探索。

片段四:完成《狐狸和乌鸦》教学之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小练习:“同学们,乌鸦这次上了狐狸的当,下次它还会上当受骗吗?如果乌鸦再碰到狐狸,它会怎么做呢?”同桌讨论,上台表演。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求同中去创新,敢于挑战教材,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独特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通过这样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究竟在呼唤我们老师做出哪些调整?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人在路上行走,如没有路灯,就不明方向;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路灯”、当“路标”。的确,我们教师要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种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地揭示自学任务,并将关键词用大屏幕或学习纸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地,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开始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读课文,是独立地围绕课后题朗读课文,找答案,还是边读,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或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必定会有所上升。

这样看来,我们教师需要做的是将学科思维向课程思维转变;提供学生喜欢并适合他们的知识;不是教得多学生就能学得多;要少讲但该讲的还得讲,该给的还得给;教师要从“独奏者”的垄断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合作角色。教育需要多一份爱,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热忱……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