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朗朗书声是每堂语文课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朗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审美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对文章的创造性理解和感悟,也是创造力的一种呈现方式,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对他们学习语文以及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正在轻视甚至忽视课堂上的朗读,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是不充分的,其次因为对朗读目的的认识模糊,缺乏系统性计划,造成了指导随意性大、要求忽高忽低,在指导的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方法和评价也比较生硬机械化,如何有序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的技巧,从而系统地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一)积累语文课堂中有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将他们形成序列性。
(二)积累分层次逐步提高朗读的要求,通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实施与研究成果
(一)针对学生的朗读形成教师有序指导的策略。
1.规范朗读,指导学生美化朗读姿势。俗话说“坐如钟、站如松。”人的站姿、坐姿影响着人的精气神,而朗读的姿势对学生朗读时的态度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坐着朗读时做到“身坐直、脚放平,双手拿书眼不离。”;站着朗读时要求做到“身站直,脚并拢,一手托书于胸前,面朝前方露出脸。”因为姿势的规范,学生读书时自然而然声音就不会被书挡住,也自然而然声音往前方传递,避免了因为姿势不正确造成的朗读音量过轻。同时因为姿势上的气势,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朗读时的重视与激情。
2.分层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1)范读正音,文通字顺。
精彩的范读语音清晰、音色语调随文或激情四溢、慷慨激昂或低沉忧郁、缓慢轻柔或活泼轻快、生机盎然,能够抓住听者的心,激发听者的情,点燃听者那跃跃欲试的心。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最崇拜的人,他们最愿意学习模仿的对象,老师声情并茂地示范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的模仿热情,所以老师的范读必不可少。其次学生也可以是范读的标兵。被推举为范读者,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尚的光荣和自豪,无形中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之势,这也就促成了学生自发地反复练习朗读。当然音像资料中字正腔圆、引人入胜地朗读更是学生、教师模仿学习的对象,更能够给人以音韵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喜爱、崇拜之情。而正音是朗读的基础,就像造房子需要的砖块,读错字就像是用坏的砖块一样会使房子倒塌,这样形象的比喻能够让学生了解读正确每个字词的重要性,从小养成不认识的字词认真、耐心查阅,反复练习朗读、各个击破,感受正确朗读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激发自豪感。
(2)理解文意,读出画面感。
精心挑选课文中的长句、复句以及描写精彩的段落,利用提问引导学生一起划分停顿线,标注重点词语(通常以动词、修饰的形容词、比喻词、提示特征等词),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重音、以及一些重音轻读的特殊处理,用自己的声音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的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添朗读的乐趣。
例如:在执教《送小蚂蚁回家》一课时,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酒杯呜呜的哭声惊醒了。”我提问“读了这段话,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公园?当时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学生们回答“这是静悄悄的公园。”我马上回应“是呀,你抓住了重点的词语静悄悄。那你能试试读出静悄悄的感觉吗?”学生很自然地整句都压低了嗓音读。于是我用了两种不同的示范让学生们对比,第一次我模仿学生整句都读的又轻又柔,第二次我只把“静悄悄的”相对读得更轻,然后提问学生“你觉得哪一次,让你感到更加静悄悄?”,学生们很自然地异口同声地表达了对第二次朗读方式的喜爱和肯定。于是我小结:“是呀,抓住文中描写特征的关键词语静悄悄,用重点词语轻读的方法来突出这样一幅安静宁谧的画面是再好不过的朗读方法了。请你们自己来试一试。”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尝试着······
(3)体会情感,读出共振感。
精心挑选感情浓烈、含义深刻的句段,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语速快慢的变化、语气语调的转化,掌握当表达欢快、激动、高兴、愤怒时语速稍快,当表达忧愁、温情、思念时语速稍缓的一般规律,从而用朗读的形式表达人物的情感,急文中所急、怒文中所怒、悲文中所悲……
例如:在执教《特别的作业》这篇课文时,我选择了第4小节,重点跟学生们一起讨论、朗读。我提问“课文中说马克现在是惊慌失措的样子。那么他为何惊?又为何慌呢?”学生回答:“因为马克没有料到老师会用让大家细数自己干的捣蛋事并当众宣读的方法来惩罚他,所以他非常吃惊。”“答的非常完整,概括的非常准确。那他慌什么呢?谁来说说看?”一学生回答:“他慌是因为小丽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觉得小丽一定恨偷他了。”“是呀,你找到了文章中描写小丽这个神态的句子,那么你能把之前马克慌张的样子转到小丽当时那种愤怒的气势读出来吗?”学生试着朗读。“非常好,你用比较快速的节奏调侃的语气读了第一句看着马克惊慌失措的样子,同学们又好气又好笑。然后很自然地转化到用比较缓慢坚定地语气读了第二句小丽狠狠瞪了马克一眼,低头写了起来。用语速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变化来表达当时马克和小丽不同的情绪体验。”
(4)联系生活,读出创造感。
运用情境朗读,引导学生带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创造性朗读。
例如:在执教古诗《小池》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在引导孩子们讲述”你觉得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蜻蜓呢?“他们层出不穷的创意回答给了我给多的惊喜。“我觉得这是一只调皮的蜻蜓”“我觉得这是一只善于观察的蜻蜓”“我觉得这是一只可爱的蜻蜓”“我觉得这是一只骄傲的蜻蜓”“那么一只调皮的蜻蜓该怎么读?一只富于想象的蜻蜓该怎么读?一只善于发现的蜻蜓又该怎么读?“作为老师首先也该有充分的预设和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去指导孩子的朗读。所以我充分进行了预设评价和指导:“如果你读的速度稍微加快一些速度比如”尖尖角“三个字,可能调皮的感觉就会冒出来了“;”也许正是因为它善于观察,所以你读尖尖角的时候特别慢“”你重读了“才露”两个字,让我感受到你是多么的骄傲和自信。“在这样的评价之后,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调皮的蜻蜓一起来读一读”“善于观察的蜻蜓一起来试试。”“骄傲的蜻蜓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之间同学们一次次积极主动的参与评价后的朗读,我看到了他们的朗读热情,我听到了他们对朗读方法的掌握,我感受到了他们极力用不同的语速、语调、语音表达不同的理解和情感,真正个性化地用朗读来表达着自己地理解。
3.巧妙评价,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要做到有序指导,首先教师心中要有一个朗读教学评价的序列。评价的标准就像指南针一样给每个学生的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寻找差距、逐个击破,向着目标勇往直前。同时这个评价也使教师的指导更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和坡度性。我们尝试着制定如下的评价标准:
一、二年级:
1、喜欢朗读,对朗读感兴趣。
2、发音正确,朗读的过程中加字、漏字、读错字、重复、颠倒字词不超过3次。
3、声音响亮、吐字清楚,神态大方、姿势正确。
4、注意标点停顿、延长,问句中的语音上扬,尝试简单的句中停顿,读破句、断句不超过3次。
5、尝试通过模仿,控制朗读时的语速、节奏变化、声音轻响变化,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简单理解。
三、四年级:
1、热爱朗读,对朗读兴趣高昂。
2、流利地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加字、漏字、读错字、重复、颠倒字词不超过2次。
3、声音响亮、吐字清楚,神态大方、姿势正确。
4、注意标点符号在朗读时的作用,读破句、断句不超过2次。
5、基本能够通过控制朗读时的语速、节奏变化,学会儿化音以及简单的变调。
6、尝试确定重音,正确断句、停顿恰当,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年级:
1、享受朗读带来的乐趣和满足,追求创造性地个性化地朗读。
2、会用对关键句子、段落的语气语调揣摩,运用“停、连、急、缓、轻、重、柔、怒······”等朗读技巧,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所表达情感的体会。
有了评价标准之后,老师、学生、家长都可以是评价的实施者。当然评价有正面和负面之分,众所周知,学生都喜欢正面的评价,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当学生表现的情况确实不令人满意必须面对负面的评价的时候,老师要善于用恰当的方式和言辞来激励学生再次挑战的欲望和信心,而非是让学生有羞愧、自卑想放弃的念头。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指导性的评价比如:“你重读了湛蓝、碧绿、芬芳这几个词语,让老师似乎看到了那片天空、那片草地的颜色,仿佛闻到了那花儿的香味。”“你读的速度那么快,哪里是像课文里说的不经不慢的样子啊?”比空洞的类似于“你读的真好”或“你读出了悲伤的感情”对学生来说更具指导的价值和意义。
(二)实践并探索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利用分层朗读评价表,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年段,设计不同的评价表。如在低段的预习中可以有一个朗读闯关的评价表:第一关为我会正确念每个字词。第二关为我会正确念课文。第三关为我会流畅念课文。这样的评价表,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家长评、同桌互评、教师评价。当然随着学段的上升评价的选项也要进行调整,评价中可以加入小组评价等。第三评价内容则根据学段的不同和学生朗读能力的掌握情况有所侧重,在朗读正确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要求,在教授新的朗读技能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评价。
2.运用朗读游戏设置,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模仿和朗读评价,激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利用微信、QQ平台,让学生自主在家里录制自己朗读课文的音频,进行班级朗读小达人的评选。评选的规则可以自拟,一月一次鼓励学生挑战班级朗读小达人,分为攻擂方和守擂方,以游戏竞争的形式来持续的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和激情。
3.运用各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融合运用朗读技巧。无论是利用图片创设情境朗读、利用多媒体配乐朗读、分角色展示人物个性朗读,还是齐读、小组读、接续读,每种形式的运用都是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的。当然在课堂中,有的时候受时间限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想要独自朗读展现自己的风采,这时候可以自主合作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尴尬,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当有很多学生都积极想要为大家来演绎一下自己对这个段落的理解时,教师可以智慧地让所有举手的学生一起来试一试。又如当40个学生争抢4个表演角色时,教师可以智慧地让每个角色的演员数量按需分配。
4.运用递进性问题或情感词条,指导学生运用朗读表达情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收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如“在生活中,你生气的时候,你说话的语速怎么样?语气怎么样?在生活中你高兴的时候,你闷闷不乐的时候,失望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你能够从你的家人,朋友对你说话的语气语调中听出他的情绪吗?”类似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情绪体验和表现表达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体会他人的情感,为创造性个性化地朗读奠定基础。
五、创新价值
1.朗读要“沉入词语、浸入句子、浮出段落、高于文章。”每篇课文的朗读都可以分为音读、意读、请读、美读这四部分。每篇课文又可按要求划分为预习时的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引读理解课文情感,课堂后的创造性个性化朗读表达自己课文独特的感受。
2.古人云“乐而愿读,思而善读。”朗诵界高人辈出、才华横溢,让学生从小感受他们的风采、领略他们的才艺,激发他们的崇拜之情,唤起他们模仿之意。读与思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启发学生去思考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还能怎么读。
3.朗读也是一种技能,它也需要反复地训练才能习得。同时朗读能力又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并非朝夕即可获得,因此我们要有耐心、恒心、信心,相信通过我们技能上的努力修炼,一定能将无声的文字谱写成一曲曲有动人心魄的有声朗诵。
4.让朗读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使它兼具生活化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