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发展 > 校本研修 > 正文
巧设作业、为美术课堂植入“快乐基因”
发布日期:2022-11-17    作者:周彩萍
     

创设作业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学情分析:编钟只是在一些特殊场合作为传统乐器的展示中能够见其踪影,在课堂学习中如果没有合适的知识背景作支撑,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失去兴趣,因此我在课前设计了课前预学性作业,借助网络和家庭让学生收集了解“编钟”知识。

【诠释与研究一:注重作业反馈、培养探究意识】

课前预学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学单所进行的知识预习作业活动,是知识、技能、态度与方法等全方位为新课学习做准备。它的目的不仅是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而是能让学生产生“困”——认知冲突,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从“学会”走向“会学”。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所以说激发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内在动力。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在课前进行了探究性预学的尝试:学生在知道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后自己小组内分工合作、设计问题、寻找答案……然后通过视频欣赏、师生交流、预学展示等情景围绕预学内容进行作业反馈;可以看出:学生们经过课前的网上查阅、课上的师生交流等探究合作对本课的隐性背景知识都通过自学得到了了解,为进入新课学习做好了准备;对老师设计的预学作业,有的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会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如无法上网查找资料等)无法有效的完成课前预习作业或者影响作业的质量——也能在上课伊始的作业情景交流中积极的和班级其他学生结对子的进行互助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想探究的欲望,学生在扎实做好文本知识预学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问题”,推动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体验成功的感受,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二、“合作”中求技:丰富作业形式、使学生能探究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确实有些知识不可能在空洞的说教下学会,它必须在直观体验和实践操作中形成。

【教学片段一】:注重直观体验,促学生深入探究

摸一摸:每组分发一个编钟模型,讨论交流:

师:摸摸课桌上的模型,你觉得外形是什么形状的?

生1:圆形!

生2:不对、不对,是椭圆形!

生3:你们都不对,像是圆形,但又有点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了?

(学生此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生3:这个圆形有点特别,上面小下面大……(若有所思)

生4:老师,还有、还有!编钟的边缘不平整,两边都凹进去一大块,像被咬了一大口似的……(教室里顿时笑声不断)

师:你们的眼力真好!编钟的造型特点就是:上窄下宽、两边基本对称!

师:现在接着开动你的小脑筋,想想生活中有什么物品和编钟的外型很相似呢?

生1:杯子!

师:这个合适吗?(拿出一个喝水的长玻璃杯)

生:不合适。(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

师:那这个呢?(拿出一个上窄下宽的玻璃杯)

生2:可以啊!

生3:不可以!

师:为什么?蛮符合编钟的造型特点的啊?

生3:玻璃杯的边缘不一样,没办法弄的和编钟一样,会碎的!

师:真聪明!看来他真的开动脑筋思考了,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那这个呢?(拿出一个一次性的纸杯)

生2:合适、合适!

生3:纸质的杯子边缘还还可以裁剪,改变形状,很合适!

……

【教学片段二】:重视实践操作,促学生动手探究

师:了解了编钟的造型特点,我怎样才能将纸杯变成编钟呢?

(此时小组内热烈的讨论和尝试制作着)

生1:就将橡皮泥包裹在纸杯外!

生2:还要把边缘裁剪成合适才行!

生3:橡皮泥要包裹均匀,不然“破“了就不好看了!

……

师:刚刚我发现你们在制作时会出现有的地方包裹的橡皮泥很厚,有的地方还没包裹上,还有的边缘裁剪的不太好,现在请你来看看我的制作示范.(提示注意:厚薄均匀、边缘光滑、)

(学生动手尝试制作编钟外型)

师:观察课桌上的编钟模型,花纹有什么特点?(也可和其他组的交换观察)

(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1:有点还有线……

生2:有花形的花纹、还有植物的花纹……

生3:还有动物型的花纹!

生4:排列的还很整齐……

师:你们总结的很好!花纹上的特点就是:点线组成、排列有序、变化丰富。

接下来的时间请你们为编钟添加上变化丰富而有序的花纹!

(学生动手尝试,老师巡视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解决问题)

【诠释与研究二:注重合作学习、提升探究能力】

课中合作性作业: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共同研究问题、完成作业。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应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进行,要让学生学会合作,这是学生有效发展的正确途径。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尝试用一种有趣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用手触摸物体、去感觉物体的形状、结构、纹理等——⑴触摸物体的整体形状;⑵感悟各部分的结构特点,(3)体会细节部分的凹凸纹理所带来的感受,力求让学生的多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让他们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说教的灌输式教学,而且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正因为有了这些基础,使得教学难点一点都不“难”。

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接着看老师的示范,进一步的讲解制作要点,并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初次的实践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寻求同座或老师的帮助,然后老师示范小结,最后自主尝试制作,学生自己发现了许多制作泥塑的方法,如利用手中的工具进行刻、挖、划、戳、压印等使泥巴呈现特有的肌理效果,使泥塑更有生命力;孩子们新颖的视角,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形式使得作品的造型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在生生互学、师生合作的过程中为“探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拓展”中探趣:延伸课堂知识、使学生享探究

新课标指出: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感意志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这种学习过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

【诠释与研究三:注重评价拓展、延伸探究能力】

课后拓展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后所进行的知识拓展作业活动;表现为作业展评和作业延伸两方面,作业展评是指在完成课堂作业后进行的评价,作业延伸则是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知识拓展应用、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中去,促进学生实践感悟,激发学习动力和愿意主动探究的意识。

1、在评价展示环节,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每位学生的作业往往都会有其独特之处,他们的每次作业时常又会有其个人的某些进步,作为教师随时发现这些“亮点”,并通过“互比”让学生有求胜的欲望,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强化审美个性的发展;同时每位学生的作业总会有某些不足或可以值得进一步拓展的方面,需要老师引导自主发现或帮助指出,从而促使其获得进一步完善和深入。

2、在课后尝试书面表述。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是来自日常生活和游戏,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因此,在泥塑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做、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学生的认识经验范围,引导学生写一写《泥塑日记》,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述自己对泥塑作品的感受——让学生讲述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说一说自己的收获……长久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思维能力等得到了提高,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思考与探索

孩子们一件件内容丰富的泥塑作品,一张张自信的面孔,向我传递着他们学会泥塑后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我也体会了泥塑给予我的别样的幸福……实践证明,开展了以课前预学性作业、课中合作性作业和课后拓展性作业为主要途径的研究——1、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2、有机地将作业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融合,使其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学科来看,多元化的作业将链接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个人来看,学生在生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得以成长;可见,作业已悄然成为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联系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先是“动”起来(即主动参与),然后“想”起来(即探究),使教与学的重心从获取知识转向“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总之,把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认知和理解的过程还给学生,把知识运用的机会还给学生,把交流和分享的快乐还给学生,才能把我们的课堂真正变成高效的学的课堂,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进而发展到“乐学”。

参考文献:

【1】尹少谆.美术及其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8.    

【2】尹少谆.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分享到:
相关信息